十三行博物館,以地理位置來說也許是關渡美術館之外,離我最近的博物館了
我卻遲至最近才去踩點,實在是交通太不方便了
十三行博物館是個縣立等級的考古類博物館,
http://www.sshm.tpc.gov.tw/html/sshm/index/index.jsp
為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臺灣史前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
由於今年開始免門票,加上離八里 淡水都很近,假日人潮洶湧
平日...只有來戶外教學的學生團體XD
民國46年就被戡定的史前遺跡,一直到八十年代因為八里污水廠的建設,
在多方搶救 協商之下,最後僅有一部分以博物館形式保存下來
但是說不定沒有污水廠事件的話,也許十三行到現在仍跟其他台北縣市內的遺跡
例如[大坌坑] [圓山]遺跡一樣妾身不明吧.
(話說,今年11月開幕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蓋在圓山遺址上面喔)
十三行的建築一向有正反兩面的評論,
不過我不是建築專業,只是跟老師來郊遊踏青,所以只要[哇~~]一聲就夠了
圓弧形的大鯨背 灰褐傾協的歷史之塔 遙指大坌坑遺址的山的意向
前面有十分可愛的白鷺鷥和招潮蟹(?)很有淡水風情
進去之後大門有奇妙的羽毛裝飾,整個十三行博物館用了許多看似原住民花紋的元素作設計
很喜歡廁所的標示 超可愛的小人頭
兒童探索室三個月會更換一次內容,每個桌子打開都有不同的教材
小朋友應該很喜歡自己挖沙吧 只是椅子有點難坐XD
另外一邊的展示似乎從科博館移植來的,和一年多前的勞動人口展很像
直接沿著建築進入常設展的部分
當天天氣很好,陽光灑落下來構成的光影十分迷人
換了幾個角度,或許有時間慢慢等天光移動的話,會有另一幅風景
來啦~~~ 凡是考古展絕對不能或缺的!!!考古現場復原圖
一定要擺出學者們不畏艱辛 在烈日下挖掘的實景
整個常設展利用時光回溯的方法展示,首先有個八角劇場
然後回到當年建立博物館之前,與八里污水廠作保衛拉鋸戰的場面
然後進到弧形的長廊,隨著長約六分鐘的介紹來體驗十三行人的一天
最後到達物件展示廳
展示廳中央當然會有考古博物館不可或缺之二!! 葬墓復原場景
但是我們還是按造順序乖乖的來看
十三行人昰台灣史前鐵器時代的代表,所以當然昰先來看煉鐵的部分
雖然在其他遺址也曾發現有鐵製品 或鐵渣
但是因沒有發現煉鐵的關鍵 煉鐵爐而無法作出精準的判斷
但是...十三行被挖掘出的煉鐵爐...現在因為種種因素已經毀了
( ̄□ ̄|||)a 我們只能祝它R I P了
另外再來看看其他的考古遺物吧
考古遺物的重要不僅是因為稀少 精美的價值,它也代表與當時代其他族群的交流
錢幣來自中國 被當作裝飾品
金片很可能是從菲律賓來的
印度產瑪瑙
人形玉與當時台東原住民製作的器物相似
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獨一無二的人面陶罐
一直沒有發現類似的器物,被推論是作為宗教祭禮使用
反正不知道的東西推給神秘的宗教,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絕招XDD
可是我鍾情於另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破陶罐,因為它和墓穴復原圖裡的罐罐是同一個
你發現了嗎?
小陶偶十分可愛,也是下一期兒童探索的小道具喔!
走出戶外,爬上長長的鯨背,除了博物館一片綠地的陽光廣場,可以遠望漁人碼頭喔!
另一邊則可以看到港口,微風吹來十分愜意
走下綠地踏青一下,非假日的關係,幾乎沒什麼人
最後以燦爛春花一樹作結(善心人士提醒我說是流蘇)